2021年11月4日 星期四

11月鳳凰花開

/郭立昌

11月鳳凰花盛開!


一葉知秋;今天看見鳳凰花開,卻令人感到非常地迷惑。

小時候,整條成功路都是鳳凰樹,5月時分最喜歡從台南火車站走下來,火紅的鳳凰花隨著綠葉舞動,比現在的日本京都還要美十倍以上。接著就是高唱驪歌:「青青校樹,烈烈朝陽,宗邦桑梓重光;海陸天空,到處開放,少年志在四方---」一生中唯一的正規教育就此嘎然中止,拿起三尺方斤包著兩件衣褲,奔向未知的未來,啟動無限精彩的人生旅程。後來在成大的校園裡,每年5月,簡直就是躺在鳳凰花的懷抱裡,涼風徐來,好不愜意,靈感在木造的教室裡湧現,許多的自動化機器、連續模具和應用材料源源不絕地產出,無意中創造了台灣的精密工業,留下了長串的產業秘笈。

今天看見鳳凰花,感覺卻有點怪!不是11月了嗎?怎麼還會開花呢?難道與聯合國在格拉斯哥(Glasgow, Scotland)舉辦「氣候高峰會(COP 26)有關?因為1865年格拉斯哥的傳教士,就是從曾祖父在府城「和美貿易行」碼頭上岸的,開始在我們的祖厝旁傳教,台灣也有了基督宗教。難道是台南和格拉斯哥互相感應?或者是真的「氣候變暖(Climate Warming)了呢?

雖然南台灣還穿著T恤和短褲叉,但大陸朋友傳來教授的東北故鄉已經大雪紛飛了,政府還沒有供暖,人們兩手都瑟縮在袖子裡,樹上的葉子也從綠轉黃,接下來就是落葉繽紛,真的如《周易》所言的消息剝落於地」的季節。表面看來,高低緯度地區的氣候仍有區別,但真正的問題並非肉眼所見那麼簡單,否則也不用勞煩一百多國的領袖到格拉斯哥開氣候高峰會,探討解決之道。

KSI科學中心在1980年代就提出「空氣有毒」的警語,強烈建議接受輔導的廠商必須增加設備以處理「廢氣」,至於廢棄物的處理必須更加謹慎。然而,言者鑿鑿,聽者藐藐,衝著「利潤」的份頭,那些會生產污染源的企業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大不了老子就到落後國家投資!」如今,他們上哪找「落後國家」呢?我們在2007年協助史弟把行動通訊器弄好,已經14個年頭了,每年的資訊傳遞都在增速,全球民智大開,今後很難再找「落後國家」了,特別是今年(2021) COP 26會議之後,沒有人願意當那個落後國家了。

全球通路-TES」到「全球路徑圖-TES

2003年初SARS大流行時,對國際事務高度關注的南半球國家澳洲,看出「經濟發展失衡」的問題,來邀請我們「為中小企業的需要提出建言(Addressing the Needs of SMEs),期望能為「區域經濟整合(簡稱REI)作出貢獻。即使有SARS的生命威脅,我們仍然冒險前往泰國APEC,從清邁到曼谷的會議中,倡議「全球通路-TES」,特別強調「科技、環境、社會責任(簡稱TES)三者必須相輔相乘,才能達成區域經濟整合,促進普遍性繁榮的目標。居然贏得了「最佳實例政策(Best Practice Policy);重點是,我們強調的「衛生和環保(Hygiene & EP)普獲認同,成為全球關注的大趨勢。

全球通路-TES」的概念始於1986年,經過幾年摸索,確定了整個架構包含長串的發明;於是從海島的供應商找起,全部都是「鴨子聽雷」。去日本,只能和他們談機器人和自動販賣機,他們聽懂的也只有「TES」三個字母而已。到了美國,情況也沒好到哪裡去,根本雞同鴨講。迫不得已,只好忍著痛苦,到處轉機,前往歐洲,從法蘭克福找到了巴黎,再從巴黎跑了七百多公里到土魯斯(Toulouse),終於找到一家聽得懂「RF Transmission(射頻轉換)的供應商。簡言之,就是跋涉萬里,才做出「TES」的關鍵零件,進而組成龐雜而有益於後世的新科技經濟系統。重點是,Global Channel(全球通路)的概念就此進入了法國。

1997年聯合國氣候高峰會在日本舉行,各國領袖制訂了《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經過18年,各國的電力使用量仍然漸進式地增長,所以在2015年又制訂了《巴黎協定》,這是一份獨立的文書,期望各國能夠遵守減碳排放的共識。總部設於巴黎的「國際能源署(IEA)總結過去12年全球「總能源供應(Total Energy Supply, TES):「煤碳增加23%、石油和天然氣增加18%,電力增加41%,繼續下去難以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於是在今年518日發布一份《2012年旗艦報告(Flagship Report 2021),指出全球如何在2050年轉型為「淨零排放(NZE2050)的世界。這是世界上第一份關於調整總能源供應量,確保穩定和負擔得起的能源供應,同時促進經濟成長的綜合研究報告。總結報告的重點如下(1)


簡單講,只有四個字「更換原料」,否則全部的舉措等同作白工。

這就符合我們倡議的「以植物取代礦物(replace fossil materials with plants)和「以農場取代礦場」的簡單說法。不過,說說簡單,要做可真比登天還難。否則,就不會勞師動眾,大費周章地集思廣益。

聯合國氣候高峰會(COP 26)執行長愛斯比諾莎(Patricia Espinosa)在開募典禮說:「我們要健康地與『自然(nature)和諧相處,加大力道以『建立應對未來衝擊的復原力』,否則就會面臨更多的災難,不進行必要的轉型更會付出毀滅性的代價---113的聯合聲明中,出現了淨零經濟(net-zero economy)這名詞。

我們歸納未來經濟型態為「碳水化合物經濟—Carbohydrate Economy—簡稱「CE」(又稱 醣經濟),COP 26大會指出,鑑於實現「淨零經濟」和氣候適應型經濟的緊迫性,各國必須在各自的職責範圍內開展工作,以幫助確保金融部門的準備和彈性,並推動實體部門的變革。中央銀行、監管機構、財政部以及職能部門的行動,可以促進投資而減輕氣候影響「生態環境」的相關風險,尤其是私營部門的投資方面發揮關鍵作用這是「社會責任。除了污染型化石能源逐年遞減之外,最主要在仍在於加強新科技的投資,國際能源署已經提出具體的數字每年「5兆美元」,促進轉型為買得起的(affordable)生物基原料。KSI科學中心早先訪談國際創投基金,他們也有表態投資這些新興項目定義為「農業科技」。「科技(T)、環境(E)、社會責任(S)」的「TES倡議」,具體在聯合聲明中出現。

1974年設立於巴黎的「國際能源署(IEA,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成員國為OECD(經合組織) 29會員國加墨西哥共有30個會員國。IEA可說是相當致力於研究「淨零排放」解決方案的國際政府與政府間的組織,他們的研究報告也是一份「全球通路-TES」,談的是勾勒一張「全球的路徑圖(Global Roadmap),善用工具促成「Total Energy Supply(總能源供應量,TES)產生質變,以減少碳排放量,進而達到控制全球溫度在本世紀末上升「1.5oC」的範圍之內。

不再投資化石原料的大趨勢

IEA的路徑圖提出了能源「建模工具(modelling tools)和「專業知識(expertise)為基礎,制定了400多個里程碑(milestones),以指導到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的「全球旅程(Global Journey);首先指出:「從今天起『不再投資』新的化石燃料(fossil fuel)供應項目。」務必下決心終止投資新的「燃煤電廠(Coal Plants)2035年停止銷售「內燃機乘用車(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passenger cars),期望這些舉措到2040年,全球電力部門能夠達到淨零排放。被稱為「烴經濟」的碳氫化合物將減少至百分之十以下,NZE 2050才可能達成。

KSI科學中心曾經在風景優美、植物豐富的大度山有個實驗室,可惜自龍井的燃煤發電廠火力全開之後,工作人員經常咳嗽,還有轉變為氣喘者。訪談鄰近的診所,只能以「門庭若市」形容之,醫生說:「唉,都是火力發電廠---」有人佇著拐杖說:「透早騎腳踏車在大度山,突然昏倒---」空氣中的「懸浮微粒(Particulate Matter)—簡稱「PM」,一般的數值以「PM2.5」表示「等於或是小於百萬分之二點五公尺(μm)」的微粒,PM2.5值達「37」就會誘發過敏體質者氣喘;後來找來儀器監測,發現清晨五時大度山上的PM2.5值高達「117」,難怪騎車昏倒摔得渾身是傷,審度再三,只好撤離大度山。如今聯合國氣候峰會討論「終止建造的燃煤電廠」,方向是正確的。

IEA執行長比羅爾(Fatih Birol)表示:「我們提出的『全球路線圖』,顯示了目前需要採取的優先行動,以確保到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的可行性;雖然進展有限,但我們仍抱持希望,希望仍然可以實現目標。」他們認為今年的大會,是對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global warming)限制在「1.5°C」的最佳機會,這個關鍵而艱鉅的目標所要求的努力的規模和速度,可能是人類有史以來面臨的最大挑戰。國際能源署認為,這項歷史性的開出路將「增加清潔能源的投資」,從而創造出數百萬個新工作崗位(new jobs),並促進全球經濟成長所以淨零排放是可與經濟成長同步進行的。期望促使世界走上這條光明的道路,這需要各國政府以更廣泛的國際合作為基礎,採取「強有力的、可信的政策行動」。

2012年旗艦報告描述了一個「淨零路徑(a net zero pathway),需要立即大規模部署所有可用的清潔和高效能源技術(all available clean and efficient energy technologies),同時在「全球範圍」內大力推動加速創新。該路徑要求到2030年自然能(solar energy)年新增量達到「1,020吉瓦(gigawatts)」,促進到2030年全球能源效率平均每年提高「4%」—大約是過去二十年平均水平的三倍。淨零路徑中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端看從今天起技術的改進情況;簡言之,欲達成2050年的淨零目標,亟需開發新技術。因此,必須要求政府迅速增加並重新確定其在研究和開發,以及各國財政支出在部署清潔能源技術方面的比重和優先順序,大會督促各國將其置於能源和氣候政策的核心。同時,先進「電池、氫氣電解槽」,以及「直接空氣捕獲」(direct air capture)和儲存能源領域的發展尤其重要。

羅爾博士說:「清潔能源轉型是為了個人,也是關乎人類整體。(The clean energy transition is for and about people)。國際能源署的路徑圖顯示,快速「轉型(transition)到淨零能源系統的巨大挑戰對全球經濟是一個「巨大的機遇(a huge opportunity)。轉型必須公平和包容,不讓任何人掉隊(leaving nobody behind);而且必須確保「開發中國家」也能獲得建設新能源系統所需的資金和科技知識,經由「減少室內空氣污染」使夭折的人數減少250萬,以永續的思維滿足不斷增加的人口及其經濟需求。

年度投資5兆美元

根據與「國際貨幣基金會(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的聯合分析,到2030 年,在淨零路徑中,年度能源投資總額將激增至「5兆美元」,每年為全球GDP成長增加「0.4個百分點」。公私部門在清潔能源領域支出的激增將創造數百萬個工作機會包括能源效率,以及工程、製造和建築行業。未來這關鍵十年的努力,將使2030年全球GDP比目前的目標高出「4%」。淨零旅程中,充滿了危機,也充滿了商機。

若能照著以上所言去行,到2050年,能源世界將完全不同。全球能源需求比今天「 8%」左右,但它服務於兩倍多的經濟體和超過20億的人口數。近「90%」的發電量來自「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sources),自然能合計佔近「70%」,其餘大部分來自「核電」。「自然能」(solar)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總供應來源(largest source of total energy supply--TES)。「化石燃料(fossil fuels)從目前占總能源供應量的近「80%」下降到略高於「20%」;此消彼長的關鍵在於「生物能(植物原料)的發展,這就是投資的方向。


從表2看出「油、煤、天然氣」等化石原料比重合計高達83.1%,「生物能」僅占2.1%,如此懸殊的對比要翻轉過來,過程勢必非常艱辛;然而,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代表著「無限的商機」,而且是可以做數十年、甚至於上百年的事業。

IEA的路線圖涵蓋的是「全球範圍(global in scope),但每個國家都需要設計自己的策略(strategy),根據本身的具體情況予以考量,計畫的制訂需要反映各國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當然,發達經濟體應該比開發中國家先達到淨零的目標。 IEA表示,隨時準備支持各國政府制訂自己的國家和地區路線圖,並為實施路線圖提供指導和幫助,促進國際合作以加快全球能源轉型。這份《旗艦報告》正在格拉斯哥舉行的COP 26成為對話的主題。大會主席夏爾瑪(Alok Sharma)說:「我歡迎這份報告,它為淨零排放制訂了明確的『路徑圖(roadmap),並分享了許多優先事項;我們必須立即採取行動,擴大所有部門的清潔技術,並逐步淘汰煤碳及其相關原料---」夏爾瑪又說:「我感到鼓舞的是,它強調了國際合作的重大價值,否則全球淨零的轉型可能會推遲幾十年。英國作為COP 26主席國的第一個目標是讓世界走上『降低排放的道路』,直到本世紀中葉達到淨零排放。」而且,因為人類的生活將產生重大的改變,如果沒有公民的持續支持和參與,就不可能實現如此大規模和高速度的轉型(transition)

從今天起,新的「能源安全挑戰」將在實現淨零排放(NZE2050)的過程中出現,淨零路徑不需要新的油氣田;不過,欲使石油和天然氣的作用減弱,必須「緊縮石油和天然氣產量」,必會影響到既得利益者,必定面臨長期的挑戰。只是新科技經濟系統需要15%電力、預計2050年將高達50%需求,顯示電力日益重要,能源安全挑戰與日俱增,所以研發生物基原料及其應用科技刻不容緩,以降低再生能源供應的「可變性(variability)及網絡安全的風險。

羅爾博士說:「自1974年國際能源署(IEA)在巴黎成立以來,其核心使命之一就是促進『安全和負擔得起的(affordable)能源供應』以促進經濟成長。這仍然是我們的淨零路徑圖的一個關鍵問題。」所以大會要求,各國政府需要為電池(batteries)、數位解決方案(digital solutions)和電網(electricity grids)的投資創造市場,以獎勵靈活性並實現充足和可靠的電力供應;而且需要新的「國際機制(international mechanisms)來確保供應的及時和可持續性。

2012年旗艦報告》張掛於IEA網站上,強調了在未來30年內必須實現的一些「關鍵里程碑(key milestones),政府採取行動促進清潔能源成長,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不僅可以創造數百萬個就業機會,還能促進經濟成長,進而達成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重點仍如大會開幕時指出的「與自然和諧相處」。

與自然和諧相處

檢閱文獻知悉,地球上超過90%的生物質能是「植物」生命,而動物生命必須極度依賴它們才能夠生存,這是自然的循環。「自然」的英文「nature」來自拉丁文「natura」,意指「天地萬物之道」;natura的希臘文「physis」原意為「植物動物」及其他世界面貌自身發展出來的內在特色,在最早的文獻意義係指「植物」。植物和動物都是具有生命的本質,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把固定於地者稱為「植物」(plants),能離地活動的生命體稱為「動物」(aniimals)。人為萬物之靈,植物是上天賜給人類最重要的禮物,也從今天開始,全世界必須嚴肅地看待「植物」,且善加運用來實現淨零的全球路徑圖。

5月鳳凰花開,象徵著人生新階段的開始,許多的學子都歡欣鼓舞。然而,11月鳳凰花開卻令人想到格拉斯哥正在舉行的聯合國氣候高峰會(COP 26),同時也想起「違反自然」的嚴肅議題。古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俗話說:「人若沒照天理,天就不照甲子。」都是談「自然之道」。自然是人們觀察物質現象和行為狀態時所常用詞彙,例如地球的氣候及地質,與及形成那些物種的物質和能量,都是觀察的對象。上天會滅絕古生物,使之成為埋在地底的化石,一定有其原因,百年來人類介入這些存留於地底的東西,將之挖掘出來製成生活必需品,以「人工(artificial)取代自然,不但破壞自然規律,更產生了許多的難治症。今天各國政經領袖齊聚於格拉斯哥,在國際重大會議裡尋求「返樸歸真」之道,我們的建言仍是「關注地上能生長的植物」,回應的是「停止挖掘化石」。天地之間存在著「陽光、空氣、水」,植物栽種於地,向下深根吸收水份,向上生長收收陽光,進行光合作用,乃是最佳的自然「碳捕獲(Carbon Capture)工具;相信朝「農場和植物」這個方向前進,醣經濟勝過烴經濟,我們的子子孫孫都能夠享有這地球的美好。也相信以後不會再出現11月鳳凰花盛開的景象。

 

作者郭立昌早年創造台灣的精密工業,為APEC領袖會議代表。

參考文獻:

Net Zero by 2050 - A Roadmap for the Global Energy Sector

World Energy Outlook 2019 – Analysis - IEA

World Energy Investment 2021 - NET

 

相關連結:

美國發明專利(Linda Din Invention)

https://patents.google.com/patent/US6304796 (VAM)

https://patents.google.com/patent/US20030197061 (Shopping System)

http://plckbooks.blogspot.com/2018/08/k-horn-science-inc.html (K-Horn Science Inc.的由來)

http://plckbooks.blogspot.com/2018/08/blog-post_20.html (社會責任宣言)

https://plckbooks.blogspot.com/2020/03/blog-post.html (從精密工業到微奈米科技)

https://klcpcm.blogspot.com/2020/07/blog-post.html (動力晶片的發明)

https://ldinvention.blogspot.com/2020/10/blog-post.html (丁玲虹發明的非現金交易制度)

https://wtgtintwn.blogspot.com/2021/03/325.html (會說話的芭比)

https://pkpreaching.blogspot.com/2021/05/pm.html (空氣有毒)

https://pkpreaching.blogspot.com/2021/09/910.html (超然自在,Transcendence)

https://pklchealth.blogspot.com/2021/09/915.html (保護海馬體--Hippocapus)

https://pkpreaching.blogspot.com/2021/09/923.html (神奇的植物)

https://pkoldstory.blogspot.com/2021/09/928.html (植物的零污染經濟)

https://wtgtintwn.blogspot.com/2021/09/tes.html (關於投資TES)

https://pkpreaching.blogspot.com/2021/10/1004.html (莊子的生物觀)

https://pklchealth.blogspot.com/2021/10/1005.html (你會失眠嗎?)

https://pkpreaching.blogspot.com/2021/10/1007.html (TES 倡議)

https://pkpreaching.blogspot.com/2021/10/1017.html (愛迪生,Thomas Edison)

https://ldinbooks.blogspot.com/2021/10/1021.html (丁玲虹與TES倡議)

https://pkoldstory.blogspot.com/2021/10/1023.html (知足者富)

https://epforworld.blogspot.com/2021/11/1101.html (UN氣候峰會開鑼)

https://lindadin90.blogspot.com/2021/11/1101.html (全球通路-TES)